如果有无条件基本保障,我与社会

我曾经说过:

「签了合约就是别人的工人,没有自由了,什么都是别人说了算。」「之前我说过的嘛,不可能打工的。」「种点瓜,种点青菜,不去城市里闯社会了,待在家。」「种地也是自由的,种多少是你自己的选择。」这是自由灵魂。

Matters 社区活动中问的是「我会怎么样」,但我想先回答社会怎么样。

我认为要做到「社会提供无条件基本保障」或者说「不贫穷也是一种人权」需要的是电脑解放生产力。这确实有可能是我活在这一生中也许能看到的事情。我记得《香港第一课》说道目前香港进入了「后现代」,与之前的「狮子山精神」形成了对比。但是目前我在大陆看到的,仍然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赚大钱」仍然是一种主流价值观、什么问题都要归根于「经济问题」、当说道「我追求的是精神上的需求」就会引人发笑……这些现象当然是可笑至极的。我恨不得马上来一场「文艺复兴」把「发展就是硬道理」颠覆。

对于我来说,有无条件的基本保障我就能更名正言顺的「不去工作」了。我不知道我算不算物欲弱,但我确实感到了物质越多,越给我带来精神上的空虚——买前满怀期待,买后却发现并不能改变什么,或者只是在短暂的满足过后就是空虚。我从来没想过买屋子和买车,在我看来这些都毫不必要,我也觉得那些买了屋子辛辛苦苦还钱的人实在是不自由,我不信这一套,我甚至想过我要去当流浪汉。那我的想法是什么呢?我的想法可能漂浮不定,也许今天想成为一个作家,明天就想成为一个手工制品的设计师,后天又想去玩乐器了……总之就是在有意思的事,什么有意思就做什么。

又想起来我前段时间在雀仔馆说的话:

完全可以想一些不一样的事,人活着不一定要拼能力、向上爬,我觉得那些人没什么好羡慕的,有时候决定这些问题的,恐怕他的出身、家境是不可忽视的。 人完全有另一种活法,活着好多种活法,做喜欢的事、做天马行空的事……

重新学习粤语

说来滑稽,我是一个广州本地人,但我活了二十年却从来没怎么在电脑上输入过粤语。直到我看到了有人对「共产中文」的阐释,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如果公权力想要让自己的权力保持长久并扩张自己的权力,就必须自己去塑造语言,公权力塑造语言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大家所熟知的《1984》中令人毛骨悚然的「新话」了。但是相比于一些人我的看法不太一样,我不认为一定要去摒弃简体字而完全去用其他的文字。说到底,文字更多的是(尤其是在普通话中)一种语言的逻辑化体现,我的观点从来没有变过——问题根本不在文字上面。所以我觉得要改变现状倒要反思的是常用的成语、典故所带来的惯性思维。而且我觉得现状是可以改变的——公权力可以塑造语言,我们当然也可以。

但为什么我要重新学习粤语?第一是我作为一个广州人我对这门语言有感情。第二是想看看一个我并不熟悉的中文语境。我不太清楚这是我的个人感觉还是有依有据的——粤语中很多词语本身是美的,但在普通话中读却变了味。普通话中有没有和粤语差不多意思又很美的词语呢?我总感觉是没有的。比如说「齐来行义」这个词,我在普通话中找不到给我差不多感觉的词;再比如说粤语中的脏话我觉得它们不完全是低俗的,它们有那么一点「脏美」的意思,但普通话中的脏话完全就是低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首先介绍一下粤语拼音输入法,目前可以使用 RIME Cantonese 和搜狗粤拼输入法。前者目前在 Github 上更新很活跃。是我目前在用的粤拼输入法。而搜狗的粤拼输入法使用的是 RIME Cantonese 的数据,在算法和云词库上会有一点优势,但我还没用过。

再介绍一下粤拼的学习网站。作为普通话拼音和粤语的使用者来说,它用于学习粤拼是比较有用的,它总结了普通话拼音和粤语拼音中一些不一样的规律。他们也对一些原来就不懂粤语的朋友提供了教程。

对于粤拼的刚开始使用的那段时期我总是因为一个字不知道怎么拼而抓狂。这里推荐一个网站,它能帮助你认识您在粤语中「会读但不会拼」的字的拼法。虽然说适应一个新输入法是很抓狂的事,但即使是永远抓狂都好,去看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中文语境,反思目前在使用的中文是一件好事。

Google Pixel 2 和去 Google 化实验

二〇二〇年二月,我买了一台 Google Pixel 2 以取代我那从四楼掉下去的 iPhone SE(第二天还能响闹钟!),一直等到三月才到手。

这台手机的硬件几乎没有亮点,除了相机不错以外,其他的它都及其平庸(如果说外放能大声到扰民不算是优点的话)。我还买了锤子 R1 充电器和 Apple Type-C to 3.5mm 转接头体验了一把新科技的感觉,但我并没感到有什么能说的(无论是快充还是耳机孔没了)。在我看来我每天晚上充好电就基本不需要充电,真没感觉快充有多么先进。以及被大家所佷的取消耳机孔,一边充电一边需要接入耳机的情况实在是少,在外不充电,在家为什么要戴耳机?

我当初买这台手机的时候是抱着一个想法的——一台去 Google 化的原生 Android 用起来怎么样?我不喜欢 Google 这个公司,无论是他们的品味还是因为他们卖广告赚钱。但由于 Apple 或者 iOS 的封闭,你不得不这么想——要是有一天苹果会因为受公权力的压迫而作恶,怎么办?所以我开始了实验。

这部机器目前只有 LineageOS 16.0,幸好后来我看到了 phh 的 Android 10 GSI,他们提供了不带 Gapps 的系统镜像。我使用 F-Droid 装上了各种各样的所谓「符合 FOSS 自由精神」的自由软件,虽然在设计上确实粗糙但用起来并不算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 NewPipe 的 YouTube 的第三方客户端,相比官方客户端它没有登录功能和算法推荐,也不能在视频播放结束后自动播放下一部视频。在我看来这些不方便的特性导致的是它终于把你的时间处置交给了大脑中的理性,而不是感性,这是我离开 Android 之后比较想念的软件。

然后是 Android 10 本身,就我用的不带 Gapps 的 Android 10 而言,在我看来它的设计细节很差;比如说当系统语言设置为中文时中西文混排的情况下中西文之间没有缝隙、比如「设置」内的 Search bar 在黑夜模式下诡异的显示问题,以及应用各种文字的排版上就是不如 iOS 好看。

重新用回朋友借给我的 iPhone SE 16GB,觉得 Google Pixel 2 就是个累赘。我不需要大屏幕也不需要什么快充,而且一点也不好看,也很无聊。虽然骁龙 835 下我还没遇到应用卡顿的情况,但当我发现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用 Pixel 2 开着热点,然后把它放进口袋转而去用 iPhone SE 的时候,我觉得这机器就是累赘,最终以 500 的价格毫不怀念的卖掉了。

欣赏帽子

Q:你戴着有色眼镜看事情,你一点都不中立!

A:您说的对,但我觉得我的有色眼镜要比您的帅哦。

Q:你这种人太中二了!

A:您说得对。但连中二都不敢相信、不敢做甚至嘲笑的人实在是太悲哀了

Q:你屁股决定脑袋!

A:您说得对,但我的屁股的位置要比您屁股的位置高级,我的屁股站在穷风流一边。

Q:你这个杠精!

A:您说得对,但「杠精」不是科学所倡导的精神吗?

真正的自由

我曾经写过一段话

總系有人話外面比中國自由好多,但系我睇來其實比如話在美國嘅自由系一種「被政治劫持嘅概念」(就好似中文上嘅「反動」),地球上有自由嘅人其實好少。
一個人有無自由,其實最終系睇你個人。世界是否自由,其實都系睇每個人。

有人问我「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我想用下面的话回答他: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痴行合一」而不是「知行合一」,首先说说来源,这个说法也来自李如一,他并没有说明原因。

我的理解是「知行合一」是根据您现实所知道的信息去做事情,而「痴行和一」是根据您现实中所知道的信息,并且知道一些事是正确的和错误的,根据自己的这种判断去做事情,即所谓「做正确的事」。

其实「痴行合一」换一个词就容易理解了,即所谓「中二」。

在我看来,「痴行合一」就是真正的自由。

iPad Pro(和其广告)到底差在哪里

李如一在一天世界的 Twitter 里发了这么一条 tweet :

新 iPad Pro 的广告,我看完更不喜欢「工作用的 iPad」这一概念了。这广告有很多可谈之处,终极的一点是「工作是什么?」

广告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0P0FQ770dE

一条引用如下:

为什么 2020 年我们还需要:如何让 iPad 有生产力,这种文章(ZNET),说明快十年了 iPad 还是没有生产力,从来不见人天天发:如何让 Linux 有生产力,因为大家都直接找要干活的完整 toolchain 和 workflow 了而不是看什么新 App 或者 iOS 新功能。

从 Like 和 Retweet 的数目能注意到,这才是大家意识到的问题。我虽然同意,但这却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软件生态问题,以目前 iOS 和 iPad 的强势(虽然 iPad 的销量不太好,但在 tablet 市场上却依然无人能敌)我认为要补足这一缺陷其实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我的回复如下:

虽然同意,但我知道李的意思不是这个,而是——工作到底是什么?工作应该与个人的日常生活模糊化吗?在专门为简单和娱乐设计的系统上谈生产力,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坏的事情。

我认为这才是问题所在。因为疫情这件事,在家工作似乎成了一种理所应当。但是,这应该是理所应当的事吗?这在几个月前甚至好像都不是吧?当然,也许已经是了,而且这种看似理所应当的事已经好几年都是如此,自从智能手机和微信、钉钉这样的工具普及以来,这种「休息和工作再也区分不来」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有意无意的影响到了大家,但就应该是这样吗?这种提倡「无时无刻都不离工作」的生活理念究竟是不是在剥夺你的自由,成为资本家的剥削工具?以及为什么苹果这种看起来非常重视传统和家庭观念(无论是从对隐私和重视还是各种广告中对家庭的描述)的公司为什么也会提倡这样的事?苹果究竟还是不是大家所熟知的那个善于说「不」的苹果?这些都是需要问的问题。

再说回 iPad OS,其实并不对现在的 iPad OS 工作抱有什么期待。为什么?因为 iPad OS 的根子还在 iOS 上,iOS 追求的是「两岁和九十二岁的人都会用」和「Super easy to use」,这看起来也是那么的理所应当。但自从我看了 Alan Kay 的采访 后,我才知道这样的追求是有问题的。这种对世界复杂性的掩盖只能导致人变得肤浅,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现在不满计算世界的人如此之多的原因。

还是回到 Alan Kay (链接在上方)的一句话吧:

If people could understand what computing was about, the iPhone would not be a bad thing. But because people don’t understand what computing is about, they think they have it in the iPhone, and that illusion is as bad as the illusion that Guitar Hero is the same as a real guitar. That’s the simpl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会员通讯第一期:是否值得以及如何选购老 Mac

这是会员计划试运行的第一期,如果你觉得这是您需要的内容,并考虑订阅的话,请把订阅的费用(5 元人民币/月)打入支付宝: 3D23jA3jcI7V [at] protonmail.com ,目前暂无自动续费(我也不确定是否要做,我更倾向于不做),无论您是否付费,都欢迎写反馈到我的邮箱:sakiiily [at] aosc.io 或 Telegram:@eatradish_wtf 。

欢迎来看第一期。由于是第一期,所以我还是先炒炒冷饭看看到现在为止什么东西是比较值得去留意的,如果你正好要换,那么这也是我推荐的选项:

耳机:当然是 IM50 这款目前二手性价比超高的耳机。为什么要留意这款耳机?其实 EarPods 外出方面是不太够用的,如果你在大街上走 EarPods 当然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但当你坐地铁、公交这种噪声很大,又不太需要关注外面的环境的时候,那 EarPods 就不太适合了,EarPods 在外佩戴用于听播客和一些不太注重人声的音乐是比较糟糕的。这时候可能就需要降噪耳机或者入耳式的耳机了。降噪耳机在这个价位上(300 以内)并没有什么比较好的选择,所以最好的选择是入耳式耳机。在这个价位下 IM50 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IM50 当初出来的时候的定位是入门 Hi-Fi 市场(大概 700 左右的价位),而且 IM50 当初出来的时候是备受好评的。如今咸鱼上 100 左右就能买到全套(带包装盒和各种配件),当然,它的缺点是佩戴不舒服和比较容易断针,但考虑到价位我仍然推荐。

键盘:我推荐 Magic Keyboard A1314 和樱桃的 G80-3000。两者的咸鱼价都在 200 左右。两者分别应对两种不同的需求:前者需要轻薄、便携、无线同时还需要不错的手感,而后者则偏向于喜欢机械键盘(尤其是樱桃轴)、不太在乎轻便和无线的人(注意,它不是那些所谓的「机械手感」键盘,它是真机械键盘,请不要买「机械手感键盘」,因为不值得)。后者有黑轴、茶轴、红轴(改装)可选。首先不推荐黑轴(如果你是第一次选择机械键盘),至于茶轴和红轴我建议去一些电子产品的商场试一下,这样才知道你更喜欢哪种。

-

回到正题,是否值得以及如何选购老 Mac?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不太值得,虽然依然有得选,但 2020 年苹果的新产品是值得买的。无论是现在已经在售的 MacBook Pro 16 inch 还是即将推出的搭载 mini-LED 的 MacBook Pro 14 inch 和 MacBook Air 都是非常值得去买的。(但是不要买 2016 到 2019 年的 MacBook Pro 13/15 inch,问题太多和不值得)。如果你的工作并不是一定要用 Mac 我也不推荐选老 Mac,因为二手市场有各种规格很好价格又低得多的选择。

那么如何选购老 Mac?对,依然是有得选的,首先我们不要考虑 2012 以前的 Mac(实在太老,性能跟不上),2012 年以后的 Mac 是可以考虑的,比如说 2012 MacBook Pro 13 inch (non-Retina) 是一款值得购买的机型(虽然价格比起其他的二手 PC 真的不是很值,但如果你只能选 Mac 然后你又缺钱和急着用那也没办法),这款机子虽然按照选择的标准来看是有点重的,但它是可圈可点的。首先是 1280x800 分辨率的 16:10 屏幕它更适合用来做文字类的工作(比那臭名昭著的 1366x768 要好不少),然后是接口 IO 以现在的标准来看是真的很不错,CPU 是标压的三代 i5,性能甚至要比以后的 MacBook Pro 2013/2014 都要好;可定制性和维护性好(可以升级内存和 SSD),这款机子在升级内存和 SSD 之后是一点都不落后的。如果你只玩一点小游戏、写写程序(只是偶尔跑一下编译)和轻度娱乐,那它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然后是咸鱼上没有屏幕,只有下面机身的 MacBook Pro 2012/2013/2014,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它比 Mac mini 更实用(因为有电池),在任何地方,只要有屏幕立马就能开始工作。(但记得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选内存和硬盘配置高的,因为配件无法更换/更换难度大)。

之后 MacBook Pro 2015 也是不错的选择,性能比上面说的都要好。只是五年前的机器还要卖 4000+ 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值得(只推荐 8 + 256 更高的配置,这个配置如果高于 4800 就不要买了),尤其是现在其实并不是没得选(MacBook Pro 16 inch 和即将推出的 14 inch 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也许还要提一下 New MacBook,其实这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的日常真的只是浏览网页和文字处理,轻度娱乐,而且经常带出去。又不想用那所谓「很有生产力(x)的 iPad」的话,它做工是真的好,接口上的不方便其实也可以适应(大多数时候再带一个轻一点的转接器就好了),因为它真的很轻薄。

不推荐现在(截至 2020.03.28)任何在售的 MacBook Air,非 2018 款屏幕更差,性能实在是不好。而 2018 款的键盘也是讨人厌的,所以我不推荐任何一款 MacBook Air。

结论:推荐购买 MacBook Pro 2012 (non-retina, 13 inch),因为自由度最高,但实在想要 Retina 屏幕的话就选 2015;然后是如果想选 Mac mini 又买不起新款 Mac mini 可以选不带屏幕的 MacBook Pro,如果只考虑出街用就推荐 New MacBook,最后不推荐任何 MacBook Air。

Utopiosphere 会员计划

Utopiosphere 终于有会员计划了,当然,是否做下去还是要看反响如何。

Utopiosphere 会员计划是做什么的呢?提供二手产品推荐的购买资讯。该会员计划定位的人群是那些对电子产品不感兴趣(或没时间研究)的人,让他们能够尽量花最少的钱买到满足需求的二手电子产品。每周两篇会员通讯(现代设备篇和 Retro 设备篇)以及提供二手电子产品的咨询服务。定价为 5 CNY/mo,是的,一瓶可乐的钱。

为什么会做这件事呢?我视为这是对消费主义的反抗。很多时候要购买满足需求的电子产品,不一定要买全新。Utopiosphere 会员计划的反面,自然是「买新不买旧」这句似乎天经地义的话。在《美丽新世界》描述「睡眠教育」的段落中描述道「缝缝补补不如买新的」这句话用在了睡眠教育中,这句话和「买新不买旧」是不是很像?我认为「买新不买旧」这句话在摩尔定律失效之后已经不再适用,它完全变成了资本家的话述。现在的状况是买前几代的产品,可能价格差距巨大,但实际上新产品和旧产品的规格差距不大,甚至品质更加好和更加耐用,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需要考虑的也许只是失去的技术支持和价格区间的博弈而已(但如果产品本身耐用,那为什么需要技术支持呢?)

如果感兴趣,请写信(或 Telegram)给我留言:sakiiily [at] aosc.io。你的支持/不支持是我是否开始此计划的理由。

如何保持清醒

如何保持清醒?当然不是「翻墙了才能清醒」,有许多不翻墙的人无比清醒,但有些「肉身翻墙」了的人却一点都不清醒。在我看来,保持清醒的方法如下:

能用电脑做的事情就用电脑,而不是用你手头上的其他设备。和苹果最近的 iPad 广告不同,我认为电脑在「保持清醒」上不可能被这种产品代替。因为平时使用手机和 iPad 产品的场景身心是放松的,但用电脑不是,使用电脑你必须保持一个姿势,是一个不太舒服的状态。除了硬件,软件的设计是验证这一论点更加重要的:macOS/Linux/Windows 它们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严肃的生产而准备的,这些设计就是想让你「多生产」,而 iOS 是为了让「两岁和九十二岁的人都会使用」和娱乐准备的,它主张的是「多消费」。因为如此,要保持清醒,请日常就带一台电脑出门,并做到「只要电脑能做到的事就完全不用手机」。

让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离你的床上尽量远一些。这样做除了能够缓解你的失眠以外,也有助于清醒。「按计划睡觉」本身就是一种清醒。

离推荐算法远一点。正如我的《用户体验 vs. 清醒》 所说,推荐算法是剥削你直觉的工具。所以无论如何请远离任何的推荐算法。有时候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那么方便?这种方便到底有没有代价?请按照的内心所想去找你喜欢的东西,不要再说「被推荐算法剥削好像也挺好的吧」这样的话。正因为「每个人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才更应该去看看那些让人觉得「高不可攀」的东西,这样才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想看自己喜欢的东西,「搜索」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不是任何形式的「订阅」。

不要在非工作的手机上安装微信等让工作与非工作界限模糊的工具。与苹果 iPad 的广告不同,工作就应该是工作——在一个特定的工作场所,而不是在家、在公园。微信让人无意识的在家里、游乐场…任何地方都在工作,这是需要警惕的。

适当的走楼梯,而不是总坐电梯。在这个人们严重缺乏运动的时间点上,多走动是更加重要的。而电梯可以留给需要的人。

最后,对每一个和你观点不一致的人讨论,正如我的《戴着有色眼镜去讨论》所说。现在正是讨论各种问题的好时机,「你有你的观点,我也希望你不要跟我说明你的观点,能听得懂的人自然能听懂我在说什么,你喜欢中国的流行文化你就去关注好了,不要跟我争论」这样的观点和造墙没有任何区别。

用户体验 vs. 清醒

今天看到 Matters 发来的一封邮件,内容不重要,标题是「Matters 大变更,找到你想看的内容更容易了」。摇摇头。

什么时候「找到你想看的内容」是一件需要机器来做的事了?我甚至觉得,如果你的喜好是由机器猜出并定义,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我心目中一个追崇理性和讨论的网站不是这样的,这样的网站应该更追求令人清醒而不是令人迷惑。

为什么说这种「找到你想看的内容更容易了」会让人迷惑?它所信奉的是——「互联网用户手上做的比心里想的更能体现这个人」,在这里「手上做的」是你的第一直觉做的事情,而「心里想的」则是自己想的、有逻辑的、是对直觉,也是对偏见的 Hack。这种 Hack 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直觉」带来偏见,而这种 Hack 能消除这种偏见,并深知这种偏见背后的逻辑是怎么样的。如果说这种直觉是比对自己直觉的 Hack 是更重要的事,那我只能说这是非常荒唐而可笑的。在其他的社交网站上看到这些我不奇怪,但如果说 Matters 是一个追求理性、引起讨论并鼓励生成(而不是消费)的社区,更应该这么认为。

从 Matters UI 设计师所言「图片是不可忽视的」就觉得他们可能从来没想过这一回事,文字是什么?图片又是什么?文字到底记录了什么信息?而图片只能承载什么信息?为什么吸引眼球——甚至把封面放大到一整个网页是那么重要的事?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不管你的目的是什么,去读读媒介论、读读麦克卢汉的著作总是没错的。

虽然 Matters 的各种让我认为它恨虚假,但这里有很多原意参与讨论和生产的人(好比 2013 年的知乎)这是难得可贵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共识,现在的知乎跟当时(2013 年)的知乎差远了,你能看到的都是「写几个字」就换行的回答,虽然 Matters 有些地方恨虚假,但我不想它变成现在知乎的样子。真的认为知乎的环境是因为国内互联网吗?是,也当然不是,「工具塑造人」多么深刻的一句话。

最后引用一个段落

总用“订阅”功能的你,与总用“搜索引擎”的你不同。
总用“语音通话”的你,与总用“文本”以及主用“表情包”交流的你不同。
总用“超链接引用”的你,与总用“侵删”的你不同。

如果你意识到地铁、火车时刻表与打卡机,极大影响了社会的行为模式(甚至到伦理观念),或者你意识到“钉钉”是一件“讨厌”的剥削工具,那么,你不应该那么难理解微信也有着巨大的(通信之外的)强暴力量。